当前位置:主页 > 情感语录 > 情感百科 >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实验结论观点

作者:大东 更新:2023-09-24 23:28:38 来源:前沿社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实验结论观点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话题,一起来看看吧!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俄国人,也是世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生理学家。

提起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几乎无人不知。出身贫寒的巴甫洛夫能够获得大奖,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痴”是勤奋的最高境界,巴甫洛夫便是一个科学研究上的“痴人”,他因痴迷于研究,闹出过不少“荒唐事”。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1、为了“虐狗”竟偷狗

提及薛定谔(注一),人们就会想到猫,同样,一说到巴甫洛夫,很多人自然就想到了狗。巴甫洛夫主要研究的是消化腺,他正是凭借对消化腺生理机制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有很多种实验动物,狗本来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他之所以会走上长期“虐狗”的“不归路”,完全是个意外。

起初,巴甫洛夫利用狗来研究消化腺,唾液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观察狗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唾液分泌情况,巴甫洛夫将一根细导管安装在了狗的唾液腺上。

可是,随着实验一天天推进下去,巴甫洛夫发现一个怪现象:一旦临近实验开始,即使没有给狗食物,它也会流口水。

巴甫洛夫为此有些恼火,因为口水严重影响了唾液的观测。但他转念一想,又感到这个怪现象很值得研究。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为此,巴甫洛夫进行了后来颇为著名的“虐狗”实验。他每次喂狗前都会摇响铃铛,如此反复多次,有一次他摇铃后并未给狗任何食物,但狗仍然流了口水。

对于这种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现象,即通过后天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特定行为模式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不过,想要研究狗,首先要有狗才行,但当时穷酸的巴甫洛夫已经没有买狗钱了,那些被他“虐待”的狗狗们是哪里来的呢?

原来,巴甫洛夫思前想后,艰难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偷狗。或许巴甫洛夫也是怀着“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的心态,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带着助手和学生,到外面偷狗了……

我们的巴甫洛夫先生似乎偷狗技术很不错,几次偷狗之旅还算顺利,没有被别人抓住。巴甫洛夫曾说:“幸福是没有意义的,狗就意味着全部。”这话或许也是他偷狗成功之后的感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