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情感语录 > 情感百科 >

人一旦有了轻生的想法 孩子有轻生念头怎么去挽救

作者:大东 更新:2023-09-21 18:18:38 来源:前沿社

本文导读:孩子有轻生念头怎么去挽救和人一旦有了轻生的想法的小经验,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人一旦有了想死的念头,他的世界里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间不值得”的“证据”。

尤其是我们的在校学生,心智趋于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什么失恋啦、家庭矛盾啦、同学讥讽啦……都可能会变成那“最后一根稻草”,把他彻底压垮。

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恶化、青少年视力不良率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家庭教育功能逐步变异,青少年生存环境复杂,唯升学、唯分数、唯学历,让他们压力持续倍增

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学生也有了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高发,倾向问题突出。但主动去医院和心理咨询室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人一旦有了轻生的想法

可怜此夜月,分外照愁人。长期的心理问题、无处诉说的压力,经常夜不能寐,不良情绪反复纠缠,他就会胡思乱想,甚至想到自杀轻生。

诗人纳兰性德有句诗,写的就是这种惆怅的心情:“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

心事重重、睡不着觉,却没人能够倾诉,泪眼问花花不语,有心问人人已去。大泽云寂寂,长亭雨凄凄;出庭落叶下,古木寒条稀。

人都是这样,“有情天地花书就,寂寞重围夜幻成”。高兴的时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难过的时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郁闷时间久了,轻则对事情了无兴趣,“不寻仙客谈元旨,懒觅高僧讲梵书”;重则对人生了无兴趣,“可哀最是人间世,不结他生未了因”。

所以说,我们对学生自杀的干预是越早越好。当然,如果他已经站在楼顶了、跑去卧轨了,我们也要沉着冷静,想办法进行现场心理疏导。

人一旦有了轻生的想法

01 早期干预,重在形成机制

所谓“良医治未病”,我们不能任由学生的病情发展,只等他站到楼顶、趴到铁轨才去做工作。

很多大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但预防自杀的机制和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只依靠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势单力薄,并不能撑起整个局面。

从组织上讲,需要建立宿舍、班级、老师、院系、学校的五级网络。把同宿舍的人、同班级的人、班级辅导员、院系学管主任和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集中起来。

同学只需要他提供“情报”即可,如果发现有私藏管制刀具、有自闭倾向、有暴力倾向、有自残行为、有服药行为的,都能够及时上报。

辅导员和学管主任要熟悉学生情况,对异常学生要“了如指掌”,不一定要做多少思想引导,主要是汇总信息、督促学生去心理测评。

心理咨询老师对院系上报的数据,要进行分类管理,对来访的学生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根据类型进行定期约谈。梳理出情况严重的学生,有的还要带到专业医院就诊。

从宣传上讲,需要建立多渠道、多类型的宣传模式。一旦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宣传矩阵,就能有效传递信息。

比如利用广告橱窗、大屏幕、海报、手册、横幅等视觉传播;比如利用校园广播、专题电视、等听觉传播;比如利用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网络传播;还比如主题活动、知识竞赛等。

宣传的目的,就是让有问题的学生知道解决困扰的地方,让其他同学知道发现异常就要及时报告,并且不要随意去刺激对方。

人一旦有了轻生的想法

从教育上讲,需要建立班级小课、院系大课和学校网课的三级课堂。通过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来龙去脉、掌握压力的释放方法。

班级小课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心理健康课程,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实践。

心理健康课程是通过讲授、讨论、辩论、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是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能够聚焦某个具体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心理工具和使用方法。

院系大课主要建立梦想、确立方向。以愿景来激发斗志,以榜样来确立模板,以使命来鼓动热情。

学校网课主要讲学校的校训、文化、历史,以及心理学的各类细分项目,让学生既可以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又可以有选择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

从演练上讲,需要建立突发情况的处置预案。没有预案,一旦发生学生自杀的情况,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顾此失彼。

有了文字的预案还不够,还要进行模拟演练。演练一次还不够,还要多次练习。

谁来主导现场谈判、谁来了解该生信息、谁来联系家人、谁来铺设气垫、谁来对接政府人员、谁来处置群体围观……都要事先分工明确。